古典绘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古典书画艺术品的认知越来越广,对古典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这些古典书画艺术品大多以文物的形式存在,不可能成为一种商品。这种供与需的巨大差距作为客观存在,也成为了古典书画艺术品进入普通家庭的巨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高品质复制品作为替代物就有了很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古典绘画的艺术需求。
在对古典绘画进行复制时,除了手绘临摹之外,印刷和艺术微喷是目前主要输出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最终输出之前都要进行精细的图像处理。其目的就是纠正扫描过程中的色彩偏差,经过处理后达到和实物尽可能地接近。在这个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完全和原作色彩保持一致还是在原作基础上有所改善,这就是“修旧如旧”和“整旧如新”之间的矛盾。
传统书画一般选用的创作材质是宣纸和丝绢,这两种材料不耐水火,并且灰尘、光照、潮湿、病菌和虫蛀等因素对书画原作的侵害非常大,易破损和褶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颜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退墨跑色或空气氧化,作品留存几年后的状态和初始状态也大相径庭,大部分都会呈现出颜色暗沉发乌的情况。很多古代绘画艺术品除了宝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外,在艺术品的感官舒适性和愉悦感上,与其最初状态已经完全不同。出于装饰和欣赏的需要,使用图像处理的方式,通过研究艺术家创作时期的客观历史条件,让古旧的书画艺术作品呈现出最初的状态,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让书画作品的相貌有所改善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几个实例探讨一下对古典绘画修复性图像处理的过程,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绘画原作的初始状态,在感官上提高其欣赏性和装饰性。
案例一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修复
图1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局部(上为原图,下为修复图)
图1中所示的两幅图片是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的原图(上)和修复图(下),原图材质是丝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已经相当陈旧,在故宫博物院2015年的实物展出时基本上就是原图的品相,当然考虑到保护原作的目的,也不排除展出的是高质量复制品。原图使用的是二玄社扫描的底稿,分辨率高、画质清晰。经过图像处理的修复,亮度和清晰度以及观赏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色阶和曲线两个工具,色阶重在调整图像每个通道或者综合图像的亮度,通过对比与反差的改变,来改变颜色的偏向。曲线则是通过改变单个通道或者综合图像不同阶调的像素总量来改变颜色。这两者都是以原图的直方图为基础进行调整,是对直方图内容的第二次塑造和改变。
在使用PhotoShop(以下简称“PS”)进行修图和调色时,建议使用新建“调整图层”的方式进行操作。“调整图层”是一种校色效果图层,可以进行饱和度、对比度、色阶、曲线等方面的图像处理操作,在不修改原图像素色值的前提下,实现对图像色彩的校正,有利于图像的后期还原和再次色彩调整操作。根据图层的上下关系,南京画册印刷,“调整图层”可以实现对下方所有图层的色彩调整效果,在关闭或者删除“调整图层”后,原始图像图层可以恢复原状以达到还原或者再次进行色彩调整的目的。
案例二 张大千《仕女图》修复
图2 张大千《仕女图》局部(左为原图,右为修复图)
图2所示为张大千的一幅《仕女图》局部(左为原图,右为修复图),在原图中,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颚几个颜色较浅的位置由于霉变和蹭脏已经严重影响了画面的观赏性,这可能是由于画家本人使用的颜料性质造成的,也可能是后人出于某种想法故意为之。画面主要人物面部的霉变和蹭脏已经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作为复制品,完全可以把这些污渍处理掉。
在对这幅图进行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PS的“仿制图章”工具进行修复,但是难度比较大。因为画中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颚基本上都已经被破坏,并且这3个区域的色相基本相同,画面中很难再找出其他色相近似的像素区域,并且画家的笔触细腻、过渡自然,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使用的方法是选取张大千另外一幅造型和色彩近似的仕女图,把额头、鼻尖、下颚位置的像素复制过来,使用蒙版让这3个区域边缘的像素和原图自然过渡,再调整一下色相、饱和度等参数,使新的像素和原图达到一致,如图2右所示。在对人物的面部修复完成之后,又轻微地提高了图像整体的明度和饱和度,在人物的头发位置适当地增加了黑版的密度,使图像的反差和对比度有所改善,提高了画面整体的观赏性。